庚子岁始,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,各大保险平台的访问数、投保数一度迅速攀升,虽后期有所回落,但整体上仍高于往年同期。那么,疫情对于群众健康保险需求增长的影响是否具有长期性,保险业和政府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?就此,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健康保险需求研究团队(以下简称“上大项目组”)展开了相关调研。
“疫”发突然,影响深远
上大项目组于2020年5月、8月分别进行了线上和线下实地的全国调研。数据显示,该两段时期群众购买商业健康险的意愿均有上升,且8月调研数据所反映的健康保险需求的增长幅度要高于5月时的调研数据,这意味着群众的购买意愿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,反而有所增强。5月,愿意购买疾病保险、失能收入保险的居民比重略微上升;8月,愿意购买医疗保险的居民比重呈现出上升的新趋势。
“综合来看,我们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健康保险需求的作用并非短期催化,而是长期正向影响。”项目负责人李世军说。
防患未然,“保”卫健康
上大项目组的调查数据显示,居民在疫情后更加注重风险管理,对自身、对社会的卫生健康状况也更加关心。可见,公众将目光聚焦于健康保险是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。
“全民抗疫”时期铺天盖地的实况播报,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硬性规定,国际上依旧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,使得群众的健康意识迅速提升,健康风险偏好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。健康险需求的增加并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激反应,而是风险意识转变的体现。
“与居民的对话启发了我们对公众健康管理的思考。”项目成员邸艺琳、华鹏谈及本次调研感慨良多,“我们在构思一个由社会多方参与的健康管理平台,跟踪、分析居民的健康数据,即时反馈,从而有效地‘免疫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”
推陈出新,“保”国安民
“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健康保险的一些‘盲点’。”项目成员边佳聪说,“保险的供需两端对接存在不合理的遗漏之处,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也有不同的保险责任偏好,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更看重‘自费药可报销’,老年群体则更重视‘住院补贴’,但通观各大保险公司,对应的险种几乎没有。”
上大项目组的调研数据已经被相关保险公司采纳,促进保险产品设计开发。新冠肺炎疫情后,面对公众健康保险需求迅速提升的现状,保险公司应该推陈出新,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,根据不同群体的保险偏好,设计出满足多样化需求、富有针对性的产品,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整体进步。
“市”“政”协力,金融创新
2020年1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,明确要求要加快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及保险责任扩展,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。政府应积极推动和引导相关保险公司开发出具有普惠性的商业保险,将其作为一类准公共产品予以培植,并需要分明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行为与政府职能的边界。
日前,上大项目组在就保险产品发挥市场的创造力和政府的引导作用,“一城一策”、因地制宜地改良保险供给端的路径上做着积极探索,提出“通过‘保药’的商业健康保险方式降低保费,倒逼保险产品金融创新,实现要素的最佳配置”的操作路径,希望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。
郑京京 端木鑫怡 黄妍雯 李琼玖